“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,
我在这头,新娘在那头。”
——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
(相关资料图)
从桂林阳朔兴坪开小车沿着漓江公路北上约半小时,便来到广西惟一回族乡——桂林雁山区草坪回族乡潜经古村。
这是一个“看得见山、望得见水、记得住乡愁”的世外桃源,与阳朔兴坪一衣带水,漓江山水的精华——喀斯特地貌的“明珠”峰丛林立,沿江一路行驶,入眼的是宛若一幅经典桂林山水的写意水墨丹青。来到潜经村码头,江面竹筏舟楫往来,约两公里的沿江骑行绿道掩映在凤尾竹和山水间,让人不禁想起东坡先生的千年小雅致:“宁可食无肉,不可居无竹。无肉令人瘦,无竹令人俗”。
潜经村一排排明清老宅,装着一代又一代人的乡愁。
潜经村是个回族聚居古村落,约一半人口是回民,大多姓“白”。来到潜经村村口,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保存完整、颇有气势的白氏宗祠古建筑。
潜经村白氏回民祖先来自河南洛阳,相传是元朝广西廉访司副使伯笃鲁丁的后裔宗信公,带着30卷《古兰经》来到当时的潜经村。见到这里山水环绕,气候温和,土地肥沃,便在此定居,和当地女子通婚,立了家园逐渐形成了村庄。他们将《古兰经》经卷藏于后山金鸡岭的一个山洞中,此洞名曰“藏经洞”,此村依此名为“藏经村”,后改为“潜经村”。
始建于清乾隆六十年的白氏宗祠。
潜经村白氏宗祠始建于清乾隆六十年,据建祠碑文的记载,此前已传至11代人。由先祖宗信公传至现在,已经有25代人。
白氏宗祠旁有一座清真寺也古色古香。据说建村不久就建了清真寺,供回民做礼拜。从清代中期至今,清真寺几经修缮,形成如今格局。
走进潜经古村,二十多座明清时期的古屋老宅宅鳞次栉比,按结构可分为明厅屋、跑马楼和燕子屋等三类。此外,还有几十座土坯砖房小舍。
在新农村建设中,有的地方大拆大建,把一批批破旧危房无人居住古屋老宅全部拆掉,统一建成一排排新农村别墅群;有的地方把较集中的古屋老宅保留,想方设法修旧如旧,形成古建筑群,在古建筑群之外建新农村别墅。
说到前者,唯有一声叹息;看到后者,“羡慕妒忌”。作为靠山吃山,靠水吃水,一心吃“旅游饭”的潜经人,知道老屋是历史记忆、是文化名片、是广大游客心中抹不去的乡愁,是宝贝疙瘩。于是,在当地党委、政府的组织下,将老屋租给了有能力修旧如旧、修旧注新、开门迎客的“行家”。于是,古树逢春发新芽,一座座老宅焕发新生。
修旧如旧,潜经村一座座老宅焕发新生。
其中的“潜经书院”,是一名人大代表,以爱古复古、传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己任的情怀、以一名专业摄影师的独特审美,用专业团队,将一座清代破旧老宅子和四处收集来的老门板、老花窗、老柱头、老桌椅、老石臼等老啥啥的,有机地组装起来的艺术品。
夕照漓江之畔碧岩阁。
文化底蕴有多深厚、审美有多高,情怀有多浓,前方的路就有多悠远。
“江作青罗带,山如碧玉簪”。唐代韩愈先生笔下的桂林漓江山水、古老的白氏宗祠、清真寺、古民居,以及潜经村头的参天古树,烙印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乡愁记忆,流淌着中华民族血脉中生生不息的文化自信基因。
作者简介:若谷,籍贯桂林,曾任新华社记者,多次获国家级、省级新闻奖。
本栏目专收与桂林相关的精短散文、诗歌、文化随笔、绘画、摄影等作品
邮箱:glwbll@qq.com
或添加QQ:22972865
也可以在评论区留言或发私信
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