饲喂车在羊棚间穿梭,一大群肉羊悠闲地吃着草料。3月31日,在李家户镇富民共富工坊,王家户村党支部书记王连海介绍,该工坊由村党支部与山东双聚食品有限公司结对共建,养殖了约13000只肉羊。
何为共富工坊?武城县组织部副部长、两新组织工委书记霍少辉介绍,2023年起,武城县找准村集体与企业之间的利益联结点,引导企业将合适的加工环节布局到村庄,推动“民富村强企活”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霍少辉。
“牵线”村企
村庄资源变资产
“村中有养羊的传统,有很多经验丰富的村民。但以前养殖规模受场地、销售渠道等因素影响,难以扩大。”王连海说。
王家户村的情况并不是个例。霍少辉介绍,当地部分农村集体土地、厂房、劳动力等资源较多,但因缺乏产业驱动,得不到充分利用,村集体经济增收乏力;对企业来说,存在劳动力、产能供需不平衡的情况。
为破解上述难题,武城县按照“一坊一策”要求,根据村庄现有资源对接合适的企业,推动企业党组织与村党组织组建“共富工坊”党建联盟;用党群服务阵地、闲置房屋土地等创办工坊,打造产品加工式、定向招工式、电商直播式、品牌带动式、产业赋能式等各类型共富工坊;以镇街为单位,负责项目引进、工坊经营、农户管理等具体工作。
王家户村与几百米外的双聚食品有限公司“结对”,村集体通过投资入股方式与企业签订“饲养合同”:养殖中心提供场地、羊苗等,村集体在企业养殖基地内饲养肉羊,以“批次分红”方式实现了增收。
村民成工坊员工,正在饲喂肉羊。
在不远处的广运街道孙河沟村的麦暖香共富工坊内,电动石磨正研磨麦香浓郁的面粉。孙河沟村党支部书记孙娟娟介绍,这里原本是一处1000㎡的废弃厂房,“田园”党建联合体牵头将其盘活,并根据当地石磨面粉的传统,引进了项目。现在,麦暖香共富工坊内建成有石磨面粉加工车间、电商直播间、面粉加工体验区等,生产能力达到每小时产原生态石磨面粉500斤。
“目前,我县为搭建共富工坊盘活闲置用地190余亩,提供租赁房屋23个。”霍少辉说。
麦暖香共富工坊加工车间。
助农增收
村民家门口就业
共富工坊建在家门口,也为周边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。
接袖、合缝、压线,随着缝纫机飞速转动,一件件崭新的衣服在女工们灵活的手中诞生,这是四女寺镇四女寺镇“红领蔬香”党建联合体巧手共富工坊内的一幕。“红领蔬香”党建联合体联合党委与某纺织品有限公司“结对”,公司提供长期稳定的加工订单,吸纳周围40余名妇女就业。
村民韩圆圆在这找到了工作,成了“上班族”;工坊屋后就是孩子就读的幼儿园,放学铃声一响她就去接孩子;虽然不用按时上下班,但她每月也能挣近3000元。工坊负责人李燕介绍,“党建联合体为工坊对接妇联、老年大学等,对所有有意向的村民进行培训,教会为止。”
李燕与工人正在交流技术。
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,强化各项稳岗纾困政策落实,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稳岗倾斜力度,稳定农民工就业。霍少辉介绍,武城县组建15支党员招工队,通过发布岗位、党员入户对接、提供培训,促成“企业有工人可用、农民可灵活就业”的双赢局面。
资源整合
企业节本增效
共富工坊一头连着村庄,另一头连着企业,通过资源共享、抱团打拼,对企业来说也是一条节本增效的好路子。
双聚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,为保证肉品质量,过去企业会选择从内蒙古等地收购肉羊进行屠宰,伤耗、运费是一笔不小的支出;现在通过“粮满仓”党建联合体对接,在富民共富工坊养殖肉羊,既节省了上述费用,又通过统一的饲养标准,保证了羊肉的品质。此外,工坊里每年约有2万余只羊出栏,为企业提供了产能。
四女寺镇金满仓共富工坊负责提供农业社会化服务,在“红沃甘果”党建联合体的对接下,与上游的种子、化肥到下游的面粉共6家企业合作。工坊负责人卜祥坤表示,对上游企业来说,共富工坊以1000多亩地的托管面积帮其拓宽了销路;对下游企业来说,共富工坊为其提供了稳定、有品质的加工原料供应。
“共富工坊助力农户、村庄、企业三方共赢,将成为推动武城城乡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。”霍少辉表示,为助推共富工坊发展,武城县组建县直部门单位、镇街干部、村“两委”干部、党员网格员组成的“红色包联团”,并组建助企帮企、用工培训、包装营销、安全生产、质量管理、快递物流、金融助坊等7个专项服务组,经常性深入工坊、建立本地资源、供给需求、闲散劳动力、村企结对、政策支持等“五张清单”,制定服务内容,细化服务流程,为工坊提供服务保障。
大众报业·农村大众记者 周桐 通讯员 李帅 郑涅 王俊鹏
标签: